后穩定型膝關節假體的功能發表時間:2025-07-09 14:15 后穩定型膝關節假體的核心功能是通過機械結構替代后交叉韌帶(PCL)的作用,從而在膝關節置換術中實現關節穩定性和運動功能的恢復。具體功能如下: 替代后交叉韌帶功能 后穩定型膝關節假體通過凸輪-立柱機制(Cam-Post裝置)模擬股骨后滾運動。在屈膝過程中,股骨髁間的凸輪與脛骨襯墊的立柱接觸,引導股骨髁向后滾動,增加關節屈曲度。這種設計補償了后交叉韌帶切除后的穩定性缺失,防止股骨髁異常向前滑動,同時避免脛骨平臺在屈曲時向后半脫位。 維持關節穩定性 假體通過限制股骨相對于脛骨的前后平移運動,減少關節面異常應力分布。其立柱-凸輪結構在屈膝60°~70°時開始接觸,通過機械鎖定增強屈曲位穩定性,尤其適用于后交叉韌帶破壞但周圍韌帶結構完整的病例。 改善運動學表現 后穩定型假體允許膝關節在矢狀面實現更自然的屈伸運動。其設計通過優化股骨髁與脛骨襯墊的接觸弧度,減少運動過程中的摩擦阻力,同時保持關節面整體吻合度,降低聚乙烯磨損風險。 適應畸形矯正需求 對于畸形較重的膝關節(如嚴重內翻或外翻),后穩定型假體可通過調整截骨量和軟組織平衡技術實現解剖重建。其凸輪-立柱機制在矯正固定畸形時提供額外穩定性,減少術后關節脫位風險。 簡化手術操作 由于無需保留后交叉韌帶,手術中可更徹底地清除后方骨贅及籽骨,并方便地進行后關節囊松解。其屈伸間隙平衡技術通過標準化截骨模塊(如四合一截骨板)實現矩形間隙,降低手術難度。 減少術后并發癥 后穩定型假體通過機械結構分散關節應力,降低因韌帶松弛導致的屈曲位不穩定風險。其設計避免了后交叉韌帶保留型假體可能出現的股骨髁后滾不足問題,從而減少術后疼痛及活動受限。 上一篇直型接骨板的適用骨折部位
下一篇固定平臺膝關節假體的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