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關節假體的結構特點發表時間:2025-07-16 10:57 全膝關節假體的結構特點可從核心組件設計、運動機制適配及特殊場景優化三個維度展開: 一、核心組件的模塊化與材料適配 全膝關節假體由股骨髁、脛骨平臺及髕骨組件構成,各部分通過材料與結構創新實現功能協同。股骨髁通常采用鈷鉻鉬合金鑄造,其表面粗糙度控制在Ra≤0.05μm,以減少聚乙烯墊片的磨損;脛骨平臺則分為金屬托與聚乙烯襯墊兩部分,金屬托通過骨水泥或生物固定與脛骨結合,聚乙烯襯墊厚度一般為8-12mm,其磨損率需≤0.1mm3/百萬次循環。髕骨組件多采用高分子聚乙烯材質,與股骨髁形成髕股關節面,其厚度設計需兼顧髕骨軌跡穩定性與關節活動度。 二、運動機制的差異化設計 根據后交叉韌帶(PCL)的處理方式,假體分為保留型(CR)與替代型(PS)兩大類: CR假體:保留PCL以維持脛骨后方穩定性,通過減少截骨量(無需髁間截骨)保護骨量,適用于PCL功能正常的患者。其設計特點包括低形合度股骨髁與薄型聚乙烯墊片,以降低后方應力集中導致的磨損風險。 PS假體:通過凸輪-立柱結構替代PCL功能,股骨髁后髁內側設計凸輪,聚乙烯襯墊中部增加縱向檔塊,實現屈膝過程中的后滾運動。該設計需切除股骨髁間大量骨組織(約15-20mm),但可簡化韌帶平衡操作,適用于PCL缺失或嚴重畸形的患者。 三、特殊場景的結構優化 針對復雜膝關節病變,假體設計融入以下創新: 活動平臺假體:聚乙烯襯墊可在脛骨平臺上自由滑動與旋轉,接觸面積達固定平臺的5倍,接觸應力降至1/5。其旋轉中心自動適應髕股軌跡,減少膝前痛發生率,但對側副韌帶穩定性要求較高。 高屈曲度假體:通過延長股骨后髁(增加10-15mm)與后唇加高設計,使屈曲角度提升至150°以上。然而,髁間截骨量增加30%,導致翻修難度上升。 限制型假體:如髁限制型(LCCK)假體,采用股骨側盒狀凸輪與脛骨側增高襯墊凸起柱設計,僅允許<2°的內外旋或內外翻運動,適用于嚴重內外翻畸形(角度>15°)或側副韌帶功能不全的患者。其應力集中于襯墊凸起柱,可能導致聚乙烯變形或假體松動。 腫瘤型假體:針對股骨遠端或脛骨近端腫瘤切除后重建,采用長柄設計(股骨柄長200-300mm)與個性化骨缺損填充模塊,通過髓內固定分散應力,適用于骨腫瘤保肢治療。 上一篇旋轉平臺膝關節假體的優勢
下一篇可吸收螺釘的降解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