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修復材料發表時間:2025-07-25 09:53 創傷修復材料是用于促進傷口愈合、預防感染并恢復組織功能的醫用材料,其種類多樣且設計針對不同傷口類型和愈合階段。以下從材料分類、作用機制及適應癥范圍三個維度展開說明: 材料分類 傳統敷料類 以紗布、紗墊為代表,通過物理覆蓋保護創面,但存在易粘連傷口、滲液滯留等弊端。其改進形式如凡士林紗布,通過隔離作用減少細菌感染,同時避免肉芽組織粘連。 先進敷料類 含銀敷料:通過銀離子釋放實現廣譜抗菌,適用于感染風險較高的傷口,如燒傷或慢性潰瘍。 泡沫敷料:由聚氨酯或聚乙烯醇制成,依靠海綿結構吸收滲液并保持濕潤環境,常用于壓瘡或術后傷口。 水膠體敷料:含羧甲基纖維素鈉等成分,可吸收少量滲液并形成凝膠,適用于淺表性燒傷或靜脈炎。 負壓敷料:結合負壓引流系統,通過持續吸除滲液和壞死組織,加速肉芽生長,多用于深度燒傷或糖尿病足潰瘍。 生物敷料類 異體皮膚:采用捐獻的人體皮膚,提供臨時屏障并促進自體皮膚再生,但存在免疫排斥風險。 異種皮膚:如豬、羊皮或魚皮,經脫細胞處理后保留膠原支架,適用于大面積燒傷的臨時覆蓋。 組織工程化皮膚:由種子細胞(如角質形成細胞)與生物材料(如膠原支架)復合而成,可誘導真皮層再生,用于深度燒傷或慢性傷口修復。 合成與生物合成敷料 薄膜敷料:如聚氨酯薄膜,具有高透濕性和自粘性,適用于淺表傷口或導管固定。 凝膠敷料:由水凝膠或硅膠制成,提供濕潤環境并促進自溶性清創,常用于黑痂性傷口或放射傷。 生物活性敷料:含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或表皮生長因子(EGF),通過刺激細胞增殖加速愈合,適用于慢性不愈傷口。 作用機制 物理屏障:通過覆蓋創面防止外界微生物入侵,減少感染風險。例如,薄膜敷料可阻隔細菌,同時允許氧氣交換。 濕潤環境維持:水膠體或泡沫敷料通過吸收滲液并鎖住水分,避免傷口干燥結痂,促進上皮化。 抗菌與抗炎:含銀敷料釋放銀離子破壞細菌細胞膜,而生物活性敷料通過生長因子調節炎癥反應,減輕水腫。 機械支撐:組織工程化皮膚提供三維支架,引導細胞遷移和血管生成,加速組織重建。 適應癥范圍 急性創傷:包括手術切口、擦傷或撕裂傷,需快速止血并預防感染。例如,泡沫敷料可吸收大量滲液,減少換藥頻率。 慢性傷口:如糖尿病足潰瘍或靜脈性潰瘍,常因血液循環障礙導致愈合延遲。負壓敷料結合生長因子敷料可促進肉芽生長。 燒傷:根據深度選擇敷料。淺表燒傷可用水膠體敷料,而深度燒傷需異體皮膚或組織工程化皮膚覆蓋。 感染性傷口:含銀或抗菌肽的敷料可控制生物膜形成,為抗生素治療爭取時間。 特殊部位傷口:如關節或足底,需使用柔韌性高的薄膜或硅膠敷料,以適應運動并減少摩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