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修復器械發表時間:2025-07-29 09:58 在關節修復手術及術后康復過程中,多種專業器械發揮著關鍵作用,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關節修復器械及其作用: 關節康復器(CPM機) 作用機制:通過模擬人體自然運動,激發自然復原力,進行關節功能恢復訓練。它利用持續被動運動(CPM)理論,使關節在完全放松的情況下進行單個關節或多關節的運動。 治療功能: 緩解痙攣,防止肌肉萎縮,改善或保持關節活動度,防止粘連。 促進術后患者患肢的靜脈回流,減輕腫脹,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利于傷口愈合。 促進術后骨骼的自我修復和再生,以及關節周圍肌腱韌帶的修復。 減輕術后疼痛,減少止痛劑的使用。 適用部位:主要用于上肢(手指、手腕、肘和肩等部位)、下肢(膝、踝、髖等部位)的被動運動康復治療。 適應癥:運動損傷,如膝關節置換后、半月板術后、膝關節交叉韌帶重建、各關節骨折的內/外固定后等。 康復訓練腳踏車 作用:增強下肢肌力,適用于膝關節或髖關節置換、髕骨骨折術后等患者。低阻力模式適用于術后早期,后期可逐步增加阻力。 使用方法:調整座椅高度,使膝關節在最低點時彎曲約10°~15°,初期使用低阻力模式,以緩慢、均勻的節奏進行運動,后期逐步增加阻力。訓練時保持背部挺直,避免身體前傾。 平衡訓練儀 作用:包括站立架和平衡板,適用于術后步行不穩的患者,提高協調性和步態穩定性。 使用方法:在平穩地面使用,保持身體直立,雙腳均勻受力,避免重心偏移。初期可扶助練習,逐步提高訓練難度。 空氣壓力治療儀 作用:通過定期充放氣促進血液循環,適用于長期臥床的患者,可降低血栓風險。 使用方法:將氣囊放置在小腿或足部,確保貼合但不壓迫皮膚。每次使用15~30分鐘,避免交叉雙腿或局部受壓。 助行與移動支持類器械 拐杖:包括單拐、雙拐、腋下拐和前臂拐等,用于支撐重量、減少負重、增強穩定性。適用于股骨干骨折術后、脛腓骨骨折術后、踝關節骨折術后等患者。 助行架:分為四腳和帶輪助行器,適用于髖關節或膝關節置換術后、脛骨平臺骨折術后等患者,特別是老齡或平衡較差的患者。 步行訓練儀: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并配有扶手。適用于脊柱術后、髖臼骨折術后、股骨頸骨折術后等需長時間臥床或肌力明顯下降的患者。 術后固定與支撐類器械 護膝、護踝、護腕:適用于膝關節韌帶重建術后、髕骨骨折術后、踝腕關節骨折術后的患者,提供關節局部支撐。 頸托、腰圍:用于頸椎骨折、頸椎融合、腰椎骨折、腰椎滑脫術后,穩定術后部位,減少移位風險。 石膏夾板、支具:適用于上下肢骨折術后,防止骨折部位移位。 |